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 *** 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 *** 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 *** 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 *** 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 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 *** “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 *** 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 *** 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
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
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怎样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强调通过提升生产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即意味着所有产业要升级,把产品品质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主动吸引用户购买。
化解过剩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天涯论坛
供给侧改革实在是要将供给的结构进行调节,压缩规模以增加有效需求。
原因如下:
首先: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特别是工业产能过剩的弊病,特别是钢铁产业,虽然都是好钢,但是销售严重下滑。这十年以来,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日渐蓬勃,国有企业很多该转型的企业都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过渡工业化,扎堆集中于第二产业,而对于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互联网,物流业,则几乎没有涉足,所以就像一个人投资一样,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导致了风险就变得十分大。可以说,国企过度重工业化,是严重的问题,将会演变成为危机。现在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及时的调整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更多的向高科技,服务业,互联网方面演变。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国有企业既要供给,也要整合。目前来看,对于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要么是因为体制机制原因,都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要么是因为惰性和责任,都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国企的供给侧改革无疑是痛苦的,对于僵尸企业,要逐步解散破产重组。对于负债的企业,要及时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该换领导班子的就换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注意让基层干部,工人和中层干部成立企业监事会(要实行换届选举),来监督企业战略的实行。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失去严密内控,导致企业最终走向不可持续的破产局面。鼓励业绩良好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业绩不佳甚至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在这个上面,要及时控制。
其次,民营企业部分大多都是偏向于生活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代理,奢侈品,互联网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时,存在零散,混乱的问题。但是,相比于国企,这已经是比较小的问题了。
再次, *** 财政收入的改革, *** 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税收,而国企上缴的利润已经十分微小了。财政收入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基本养料,它的供给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要小 *** 还是大 *** ?这是供给的另一侧的根本问题,对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后,地方 *** 在企业营业税,消费税,甚至增值税上,要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转移地方的干劲儿,借以创造新的企业发展格局,结束土地财政的非理性冲动。
然后,是要改善融资环境,资金是供给的一个方面,现在的银行,仍然没有克服那种偏好贷给大企业,国有企业的毛病,虽然支持小微企业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仍然微不足道,如何改善这种局面,也要实行供给侧改革才行。具体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和支持互联网金融。
再次,房地产去库存化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的房地产库存严重超量,不仅要通过适度降价促销,政策支持,还要鼓励房地产企业相关的创新,比如租赁,融资租赁,地产银行等形式。争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库存。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抵押,都要创新模式。不能够把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到一个篮子里面。明年的政策就是积极去库存,降价不能一直降,个人觉得,要涨跌相间。才能够有力支撑这种政策的实行。
最后,城镇化是需求发展的基本。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 *** 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 *** 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能源行业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目前能源行业的需求与攻击之间不平衡,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既不利于节能,又不利于环保,所以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实,侧重供给端的改革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决策层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如中央经济会议所言,这不仅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翻开中国经济这幅大图谱,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对你我来说并不陌生:
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犹在,一边是新的消费需求井喷。于是,我们看到,投资、出口增长乏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排队买苹果手机、抢购各类新兴电子产品、出国大采购就是生动的证明;
一边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边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热火朝天、蒸蒸日上。于是,我们发现,今年以来,钢铁、造船、煤炭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停滞、亏损的困境,高铁等高端装备却热销海内外,互联网掀起一轮波澜壮阔创业创新的热潮;
一边是一些 *** 机构、企业单位效益低下,一边是民众对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迫切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我们听到,民众对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期待,对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资源极具短缺的无奈和叹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其内涵已经逐步演变为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与人们对经济持续递增预期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诸如上述的矛盾常常“携手”出现,相伴而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掣肘。如今,是时候给这些“病灶”开出药方了。
中国经济并非缺乏后劲。多次定调当前经济形势的会议早已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现在,决策层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来升级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激发未来增长的新活力。
我们不难发现,与前两次会议相比,中央经济会议对供给侧改革显然有了更明确部署和要求。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描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实践已经证明,仅仅围绕需求侧动脑筋并不能彻底破解难题。只有供给、需求两端协同,依靠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的繁荣与增长。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就是优化流通结构,实现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就是优化产权结构,按市场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革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调控方式的深刻革命
中国现在的需求侧宏观调控遇到了问题:由于双重风险并存,既不能扩张需求又不敢紧缩需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年—1998年需求膨胀、通货膨胀,所以实施长期紧缩的政策;1998年—2010年内需疲软,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需求疲软的现象,所以采取扩张内需的政策。现在双重风险并存,过去采取的两种总量政策从需求侧来说方向是相反的,因此需求侧的宏观调控既不敢全面扩张又不敢全面紧缩。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一种松紧搭配、松紧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这是否可以解决双重风险并存的问题?可以,但治标不治本。松紧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只能营造一个空间,但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遇到了滞胀问题,他们采取的应对手段是从需求侧入手,至今仍未解决滞胀问题。要真正解决滞胀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方式从过去单一的需求管理转变为兼顾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这个变革涉及宏观调控的总量和结构、短期和长期、宏观和微观。从理论层面来看,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场革命。
为什么要进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等资源禀赋的现实,再加上技术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营销、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为弥补农民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自2008年起, *** 不得不每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粮价大幅度上涨导致我国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优势,五大粮食品种平均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上高出30%~50%。因此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供求缺口不断缩小的背景下,进口粮数量不断增加。
当前粮食问题中的矛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为了保障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 *** 不得不在2008年到2014年间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小麦和玉米的价格提高了60%以上,稻谷的价格提高了90%以上,国内价格由此逐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二是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自2012年底起,国际市场的粮价开始持续下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一直未复苏,需求疲软。到2015年底,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各类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相比2012年底已下跌30%~45%。其中,大米和小麦跌了1/3,大豆跌了40%,玉米跌了45%,可以说,目前的状况使全球的粮农都在受煎熬。
三是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从2005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汇率改革的进程。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已比2004年升值24.75%。
四是由于全球能源价格暴跌,导致全球海运价格明显下跌,直接降低了国际市场粮食运抵我国的到岸价格。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高中政治
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
1、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二者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可能使发展不可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采取市场和经济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如果说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主线,那么深化改革,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另一条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不是单独讲改革,而是把改革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中,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难题的形成和解决,最大制约因素是体制机制障碍。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这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的问题,更有对市场干预过多的供给体制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结构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
第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来巩固,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为什么要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
一、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1、从国际经济大背景看。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2、从国内经济面临的局势看。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二、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贷款计算器2023最新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相关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